世界大海难揭秘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余音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同年9月27日,53条汉子组成的1806钻井队,乘坐民主20号轮船来到曹妃甸。当时,风大浪高,轮船无法靠岸,钻井队不得不花钱雇了两条渔船,才艰难地登上曹妃甸。

在随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他们按照在陆地打井的程序,先是选择地点,搭起6座帐篷,为自己建了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窝棚,接着,就开始了拓展井场的紧张战斗。

曹妃甸岛,原名叫着沙垒田岛,位于渤海湾西北部,隶属唐山市,距离天津塘沽30多海里,是一个长约10公里、宽约200米的沙岛。据说,古代有位姓曹的妃子,陪伴皇帝巡海,来到这座岛上,不幸遭遇海啸罹难。为了纪念她,后人们就在岛上建立了庙宇,称其为曹妃殿,后来口口相传,讹为曹妃甸。这里海况恶劣,盛产风浪,渔民们都叫它是“阎王殿”、“老虎口”、“拆船港”,渔船很少愿意光顾这座沙岛。

11月7日,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海啸席卷全岛,转眼之间,居住窝棚和钻井器材、设备就不见了踪影。幸免于难的勘探队员被迫撤离……

1966年,“石油人”发起3轮冲锋,才把渤海“海1井”平台安放在井位上,开始钻探。第二年6月,“海1井”钻至2441米出油,日产原油35.2吨、天然气1941立方米,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发展新阶段,国务院特意发来贺电,称赞海洋石油工人“创造了我国海上打探井出油的先例”。

1970年夏天,我国第一座自升式移动钻井平台在大连造船厂开建。该平台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O八研究所设计,由基础和上层结构两部分组成。基础部分为4座7米×7.5米的6桩导管架,在水面以上由水平拉筋连接成整体,导管架间距6米,总长60.4米,总宽32.5米。4根圆柱形桩腿,每根直径5.29米,长73米,为摩擦支承桩。桩的入土深度30米。最大钻井深度4000米,吃水3.3米。自持能力30天,定员90人。

1972年6月8日,这艘钻井平台被命名为“渤海一号”,由海军部队派船拖至塘沽。次年年初,石油部领导要求“渤海一号”加快进度,赶在从日本引进的“渤海二号”前面开钻,为祖国争光。可是,当时的渤海一号,关键设备还存在某些缺陷。怎么办?指挥部党委连续开会研究,并发动群众献计献策。升船时,为了熟悉设备结构、性能,摸索操作规律,16名工人要分别在4个桩角上呆20多个小时,既不能站,又不能蹲,只能弯曲着身子瞪着两眼,一直盯着齿条观察。衣服被浪花打湿了,腿脚冻麻木了,也不能撤下。大家冒着刺骨的寒风,连续奋战,硬是把钻井平台升了起来,并一鼓作气,打完第一口探井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世界大海难揭秘
返回顶部